转自:装备者 作者:dreamerz
从现代建筑设计的角度看,良好的通风是任何地方都必不可少的一点;而中国人古往今来都奉行的风水学说中同样将通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当人们离开钢筋水泥的房屋走进自然原始的环境时,营幕便成了移动的家,而这个“家”通风系统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旅程中的体验。野外活动没有诸多家电的辅助,无法如自己房间中那般舒适、调控自如,但良好的通风设计仍会帮助人们在这临时的“家”中感受大自然已经送上的阵阵清风。
在营幕的通风透气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往往有以下的设置:气窗、顶窗、帐布与地面的缝隙、内帐、帐布。
气窗:是大家最常见也最熟悉的通风设置,通常开口向下,即使雨天也不受影响。设计细致的气窗会用可收放的尼龙支撑饱满,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气窗的一位“近亲”是烟囱,它往往出现在高山帐上,成为其标志性的设置之一。
顶窗:从理论的角度来说,顶窗可能是透气效果最好的设计。它多应用在DOME TENT的顶部,由帐杆支撑的帐布顶端是块纱网,在帐杆之上再覆盖一块帐布形成分离的两层。这种设计随着早年风行的Eurohike 225而被大家所熟悉,不过它在新款式的设计中应用较少,现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帐布与地面的缝隙:可视为帐内空间与外界最重要的通风管道之一,在大部分的单层和双层帐上都可以看到。
内帐:内帐:内帐的材质常见的有纱网和透气尼龙,前者的通风性更好,对空气的流动影响较小。
帐布:通过这一部分进行工作的是昂贵的防水透气材料,针对的多是少数要求极端苛刻的高端用户。许多营幕品牌都采用着不同的防水透气材料,但效果各异;这种帐布的作用更多是透气而非通风。
营幕内的空间相对封闭,但其内部的空气始终按照“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分层原理在不停运动着。当人进入这个空间后,自身的热辐射和呼吸带来的热量、伴随着新陈代谢生产的水份加剧了其垂直气流运动,而不断增加的热量、水份、二氧化碳也改变着它的压力,湿热的空气急切地想找到一个出口,尤其是在高处。
气窗的出现显然舒缓了这种急切的需要,营造了一个与外界连通的渠道。气窗的设置往往在营幕的中上部位,就是为了靠近湿热空气以提高与外界交流的效率,带入一些干冷的新鲜空气。
但如果这封闭的营幕上只有一个气窗,那仅仅是平衡了湿热空气带来的内外压力差,当压力平衡后就失去了空气交换的动力而无法长久维持,效果十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给营幕再增加至少一个出口以产生对流机制,和打两个孔才能倒出椰青内的椰汁是一个道理。最佳的方案恐怕就是抬升帐布的高度以形成与地面间的缝隙了,这一高一低的对流机制利用了冷热空气垂直运动的原理,使对流可以持久进行且最大范围的进行,减少营幕内的死角。当营幕内热空气上升时,外界的干冷空气通过缝隙进入,弥补了原来热空气占据的空间,并且形成一种压力加速热空气的上升、排出。
双层帐由于内帐的阻隔,大大减弱了内部空气的交换,当然也减弱了因气流造成的热量散失。内帐中膨胀的湿热空气透过纱网或透气尼龙,从四周进入内外帐之间,被夹层空间内循环不断的新鲜空气带走、替换,完成通风透气的工作。
单层帐因为没有内帐影响,可以使内部空间更顺畅且充分的进行空气对流,所以在结构类似的情况下往往比双层帐感觉更透气。当然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人感觉用单层帐更冷的原因之一!
自然界天气变化无常,当人们要置身极端恶劣环境下寻求更大挑战时,流动的空气可能不再如郊外小树林中的那样舒适、温柔。肆虐的狂风往往是最大的敌人,营幕作为人们栖身避难的临时居所需要被造的更加坚固耐用,这时减少热量散失和营幕的稳定安全成为最重要的诉求。
在过去,高山帐上的风裙成为一种技术潮流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令营幕更稳定、避免积雪被吹进内外帐之间、稳定帐内气流减少失温等,好处多多。但同样要面对的是,风裙密闭了帐底的缝隙取消了帐内的空气对流设置,让人们觉得更憋闷。在此情况下,还有人体产生的多余水份无法及时排出,容易在内部形成冷凝水大大影响舒适度;如果是低温环境,冷凝水便进一步成为结霜,最终打湿装备和睡袋,影响保暖。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低,如果营幕通风透气的效果不好,就会令人体缺氧加剧引发高原反应;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有人一睡不醒,当发现时已经无法抢救。
近些年,不少欧美主流的营幕品牌开始纷纷放弃风裙设置、改善产品的通风透气效果,并用其他的技术手段来满足对稳定和减弱帐内强对流的诉求。
营幕结构体现的是一种关联、是对多方面功能的诉求,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只涉及单一方面。某项功能的改善会削弱其他的功能,所以必须对环境、用途、个人需求有清晰的认识,有取舍的进行选择;同时学会灵活的采用其他手段去改善被削弱的功能,而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884221.987360.cn/)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