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雪山技术] [推荐]关于登山的几篇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smgao 时间: 2005-1-29 22:41 标题: [推荐]关于登山的几篇文章
翻一段马洛里说的关于为什么登珠峰 |
|
作者 |
mh |
时间 |
2003/05/15 17:25 | |
"The first question which you will ask and which I must try
to answer is this, 'What is the use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 and my answer must at once be, 'It is no use'.
There is not the slightest prospect of any gain whatsoever.
Oh, we may learn a little about the behavior of the human
body at high altitudes, and possibly medical men may turn
our observation to some account for the purposes of aviation.
But otherwise nothing will come of it. We shall not bring
back a single bit of gold or silver, not a gem, nor any coal
or iron. We shall not find a single foot of earth that can
be planted with crops to raise food. It's no use.
So, if you cannot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man
which responds to the challenge of this mountain and goes
out to meet it, that the struggle is the struggle of life
itself upward and forever upward, then you won't see why we
go. What we get from this adventure is just sheer joy. And
joy is, after all, the end of life. We do not live to eat and
make money. We eat and make money to be able to enjoy life.
That is what life means and what life is for."
- George Leigh Mallory, 1922
“你首先要问的,也是我必须尽力回答的问题是:登珠峰有什么用途?
而我的回答必定毫不迟疑地是:没用。一丁点得到利益回报的前景也
没有。啊对了,我们会学到人体在高海拔的反应,搞医的人可能会从
我们的观察中得到用于航空的知识。但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我们不
会带回一星金银,宝石,也没有煤矿铁矿。我们将不会找到一尺能耕
种产粮的田地。爬珠峰没有用途。
所以,如果你不懂得人的内心有种东西能对这座山的挑战作出响应,
并且上前迎接这种挑战,不懂得这种奋争正是生活本身向上并且永远
向上的奋争,那你将不会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去。我们从这个冒险中得
到的是纯粹的欢乐。而追究到低,欢乐是生活的终极目的。我们不为
了吃饭和赚钱而活着。我们吃饭和赚钱为了能从生活中得到欢乐。这
是生活的涵义和生活的目的。”
-- 乔治 雷 马洛里
1922, 在他消失在登珠峰上前两年
|
作者: smgao 时间: 2005-1-29 22:48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什麼是阿爾卑斯式攀登?.files/menu_data.js">
-
- <script>
复制代码 这个网站我换地址了我没找到什麼是阿爾卑斯式攀登?
"阿爾卑斯式攀登 ─ 最代表登山運動的型式。"
萊恩荷,梅思納 (Reinhold Messner) ─ 開發過二千條新阿爾卑斯冰攀跟攀岩的路線與第一完成全球14座 8,000公尺高峰的人。 |
|
| 準備挑戰冰雪岩混合地形...
憂子路線 玉山主峰北壁 2002 |
|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跟您解釋什麼是阿爾卑斯式攀登的精神,這套攀爬方式在歐洲已經盛行百多年了。剛開始在阿爾卑斯山脈,人們因為科學以及軍事上的原因,開始探險附近所有的高山,之前因為迷信和其他的神話禁忌,完全不敢進入的區域。當十九世紀末時,全部的山頂都已被征服了,在攀登黃金時代已快結束時,那時候真正的阿爾卑斯攀爬才開始。登山家開始找更困難的路線,來達到他們的目標,剛開始從冰雪面、岩壁、當裝備進步了許多,再回到冰壁。當技術以及心態已經大躍進之後,登山家開始爬以前只敢幻想的路線,任何路線都是有可能成功的。這些人在把他們附近周圍的山區全部探險完之後,開始把阿爾卑斯方式帶到全世界最高的山脈。在征服每座山頂之後,為了運動上的原因,他們開始尋不同的路線上同一座山。
“一條阿爾卑斯路線通常是在有冰河裂隙以及冰岩混合地形上攀爬,通常在山谷裡開始,然後朝著某一座山頂上行進。” -- 技術說明 |
|
| | 左,在九千公尺看西歐阿爾卑斯山脈
右,從霞慕尼 (Chamonix) 看 4807m 白朗峰的山頭
兩張照片 2000 ©站長 |
|
除了歐洲之外,其他被歸納於阿爾卑斯式區域的,例如像北美洲的洛磯山脈 Rockies,紐西蘭南島的南阿爾卑斯山脈 Southern Alps ,安迪斯山脈 Andes ,巴塔哥尼亞 Patagonia,跟在喜瑪拉雅等等都有人來嘗試這種運動方式。
請看全世界重要阿爾卑斯式攀登歷史時間表。(2003編入)
在國內只有少數人真的知道這種登山型式,在早期1984在祖魯西峰上,喜瑪拉雅俱樂部張銘龍開過一條新的阿爾卑斯式路線。RCC俱樂部透過優秀的幹部像陳睦彥,帶隊在玉山同一天開二條路線,或在數十小時之內,從登山口,直接殺到山頂上去。在1995年,台大由賴敏佑帶隊,做一個非常有決心毅力的攀登,上中央尖山北壁,他們跟基地營完全沒有任何的連線後援,全部所需的裝備都背在自己的背包裡。 |
|
左、國旗飄揚在 ''庇古巴特'' 上 1983 ©張銘龍
中、RCC 最優秀的會員之一,在雪山北陵角上 1986 ©陳睦彥
右、臺大95年中央尖山北壁路線 -- 深入山區 補給遙遠 ©台灣山岳 (黃德雄)
在同一時期,大部分國人還是只對海拔高度有興趣而已,很多人只對數字挑戰,但並不了解爬山後面的意義,六仟公尺爬完就想拼七仟公尺,七仟公尺硬上去後,就算有隊員傷亡,還要攻上八仟公尺,不管一座山脈只是用走的上去,不管是實際上雪巴或是大陸人架好繩子之後,你推Jumar (上昇器) 一路上大力呼吸瓶裝氧氣,到登頂,只要你達到8千公尺的夢幻高度,沒有人會質疑,山頂到底是在什麼代價之下上去的。 |
|
| 外國人忙著將台灣隊員的遺體拉下山,在遠征上從來不曾傳回來的照片 聖母峰 1996 ©國家地理雜誌 |
|
到現在,很多國內老師和教練對阿爾卑斯式攀登還並不是很了解,在表面上他們用一些簡單的說明,譬如有關於他們吃得很少,而只帶 "打狗棒"(法國麵包),跟起司為糧食,或者有的教練說,每人獨立攀爬不須要結繩隊! 因為比較快,他們覺得這讓他們成為 ”阿爾卑斯式登山家 ”。 |
|
| 戴昌盛 (小鬍子)獨攀 劍溝(台大四號溝)
玉山主峰北壁 1998 ©站長 |
|
但這些都是很膚淺的了解,和危險的認知,並沒有觸破了整個型式的內涵,最重要的部分是以下三項。
第一, 公平。 Fair
第二, 自主。 Self-Sufficient
第三, 快速。 Fast
我們來仔細看一下每一項,
第一, 公平。(風格)
假如你可以先從 聖母峰/K2 北壁山頂上用繩索垂降下來,然後在你悠閒的時間裡仔細慢慢研究每一個地形的表面。煩的時候下來,吃一個西瓜,呼吸一些氧氣,睡個午覺等好天氣的時候再推 jumar上去。你掛在繩子上、練一下幾個動作,跟你的朋友討論,要如何做某一個 sequence(”在八千六百米的懸崖的地方,感覺第一次並不是很順,我覺得我翻過去時,可能需要 ‘呆’ (Dyno) 一下”)當天黑的時候,你把食物跟帳篷放在最高點,把你的繩子固定好之後,垂降下來,明天再繼續…… 。
要是這樣子,對你所要攀爬的山是公平嗎?
但是假如你選對起攀時間,跟你好朋友把你所擁有的一切放在背包裡面,用你自己的判斷以及能力,對付未知的地形,很有決心能夠 flash任何在你中間的技術障礙,’閃’ 整條路線一直到山頂上。 在下撤時,完全不留下任何垃圾,這種攀爬方式是不是展現了充份的決心,在登山道德上更上一層樓? |
|
左、台大技術組教父 杜德明 首攀玉山主峰一號溝 1989 ©林坤輝
右、站長在玉山主峰二號溝第一道難關上 2002
"當登山家到喜瑪拉雅山脈時,攀登路線開始變得更複雜,以及在後勤上需要更多的資源補足。所以之前所習慣的技術,也就是說,一離開地面開始,除了你能夠背的之外,不帶多餘的東西。並且利用自己跟其他繩伴的技巧上去,除了對高手之外,這種方式沒有辦法在喜瑪拉雅方面進行,所以已經架好的每一個固定點,後續營,多餘的氧氣,以及雪巴的資源,開始變成這邊的常態方式。現在的變化,看到許多人用大岩壁的方式來爬高山的牆,譬如說架固定繩,利用活動的吊床,以及吊上百英磅的上百公斤的裝備,上去牆壁。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攀爬者利用最少的裝備,爬他們能夠爬最難的路線。"
萊恩荷,梅思納 2001 新書 “大岩壁,從艾克北壁到喜瑪拉雅“ “The Big Walls,from Eiger North Face to Dhaligulia” |
|
左、世界上大岩壁之一 Great Trango Tower 6600 m+ © High Mountain 2000
右、在大岩壁上做人工攀爬。只有少數國人有此技術。 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用在遠征上面。 | | |
|
阿爾卑斯攀登最純潔的表達方式是對山要公平,一個人/一組繩隊用自己最好的能力、判斷以及運氣,來對付山所擁有的任何障礙。登山家不會在起攀之前,在越過危險,或是高於其能力範圍的地方、把固定的營地或是繩子架好,或者運用大批的雪巴或大陸人,來降低挑戰。假如用這種方式攀爬的話已不是它最原始的面貌。請注意到沒有人鼓吹一定要去”攻頂”或是”征服” 山頂,對許多阿爾卑斯式專家,他們如何去嘗試到達一座山頂的作風,比他們實際上有沒有攻頂來得更重要。 |
|
左、UIAMG 嚮導 "阿威" 在白朗峰混合地形先鋒 2001 ©站長
右、陳仁祥跟著爬上小巨人最後幾段繩距中回頭看在第三位的陳顯榮。這是在近代歷史以來最好的雪季之一。 1990 ©毛祖琦 | | |
|
因為台灣缺乏一個全年度的冰雪山脈 使得國人的技術成長緩慢。
第二, 自主。(道德)
我帶你進入一個大型遠征隊伍的一天,清早,你被雪巴或是外國響導給叫醒,茶跟早餐都已準備好了,你要做那天的事情可能是做高度適應,表示你帶一個上昇器,用這個攀上別人已經架好的固定繩,那天最高點的可能是到四、五百公尺上,當到達下一個高地營之後你開始吃別人所準備的食物,拍拍照片,測一下你的氧氣器材,在入夜之前,你同樣直直下去,只要你在晚餐前還沒有回去的話,別人就會出來找你了。基地營裡有一頓別人已準備好豐盛的晚餐,每二三天的時間,你就有個休息天,能夠在基地營或是前進基地營裡好好地把體力給恢復起來。
你用你身邊所帶來的筆記型電腦寄 email回家,電力是由一個一百二十公斤柴油機器發電機所提供的,由 Yak所背上來的。你接受電視訪問,跟全國的人說:在五千五百公尺氧氣稀薄,皮膚乾裂下,生活是多麼辛苦,但是,我中華健兒/台灣勇腳,還是準備要在下禮拜要去”攻頂”,(在雪巴或大陸人把繩子架好之後)。 |
|
| 外國隊伍都承認假如沒有雪巴的幫忙,他們登頂的機會 會大幅的減少,但是焦點始終在登頂的客戶上。 1995 |
|
"快快樂樂地爬山就好了,何必要攻頂? 要真的 ''攻頂'' 是要帶五七步槍背著野戰背包喊 ''殺'' 一路上去…。”
2002 排雲莊主 小李
我們再來看一個阿爾卑斯式二人小隊,第一天起攀時候你們迅速上昇了七百到一千公尺的冰雪坡混合地形,但是在最後一個很困難的岩壁,有懸崖的地方,被卡住停下來了,你必須要在這裡露宿,二人開始拼命在一個五十度的冰坡上砍出一個小台階,以便你跟你的夥伴可以躺下來,你們二個都已經又冷又累,因為砍台階需要二到三個小時,全身都濕透了,但是你必須優先把你自己固定好,把全部東西都綁下來,甚至連茶杯都綁,確定沒有任何東西會滾下去之後,再把一個如奇異果大的爐頭點起來,把雪跟一些脫水食物放在一起來煮,想辦法把晚餐解決,你們二個都已嚴重脫水,然後必須花三個小時時間,把足夠的雪變成水,來補充你之前所失去的水分。
在六千九百公尺的露宿,你的屁股在這三十公分寬的台階上,早就已經被凍麻了,瞌睡是一陣陣地來,你跟你夥伴很怕會滾下去,在沒有帳篷的保護,只有露宿袋隔絕你跟外面零下廿度的空氣,你直接呼吸稀薄冰冷的空氣到肺裡面,然後慢慢地猜想明天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不管有沒有登頂,在食物跟油耗完之前,或是假如遇上壞天氣進來的話、你們就必須要在二到三天之內下去。但是你內心上覺得平靜,因為您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命運是在你手裡,你掌握自己的未來。 自己的成功或失敗。 |
|
| | 左、政翰跟我在黎明零下7度的北壁上耐心的等太陽出來。
2001 玉山主峰 ©站長
右、政翰跟站長準備在玉山主峰北壁起攀。這張照片是距離 400公尺遠拍攝的。
2002 ©安民 |
|
作者: smgao 时间: 2005-1-29 22:49
以上二種方式跟決心有多少關係。在山脈裡面,像在海洋中賽船或是在越過一個沙漠時,在和在其他所舉辦的地點跟一般的運動不太一樣。一位運動攀岩者,一個拳擊手,或是一個打球的人,不管他對此運動項目下過多大的決心,一旦他累了,或是已精疲力倦,了無鬥志,或是突然之間下個傾盆大雨,或是他有外在因素干擾必要時,他可以跟自己或是跟其他人說:好,現在就停,我不想玩下去了!
但是阿爾卑斯式攀爬不是這樣的遊戲,你不可以在任何時間喊停,就算你已經用盡你的體力,假如你的腳麻痺了,你的頭累昏了,你神經緊繃到極限時,假如沒有任何方式有辦法刺激你再繼續走下去的話,就算閃電在你前面打過去,你還是不能坐下來說:啊!不玩了!我要放棄了!就算你爬到山頂,路線還是沒有完成,你還是必須要活著下山。 |
|
| | 左、玉山主峰傳統路線下來的第一個100公尺。不管是碰到鬆雪或是硬冰,許多登頂過的隊伍碰到這裡會有問題。今年 2002的雪季,有人差點從這邊摔 500m下去。1995 ©站長
右、離登山口還有18公里,之前還要翻過主峰,累喔!
1999 玉山東峰 ©站長 |
|
"決心能夠帶一個攀爬者去他所要去的地方,然後活著回來。"
格斯東 瑞巴斐特 Gaston Rebuffat 首位成功攀爬歐洲六大北壁者。
很多人對阿爾卑斯式攀登有錯誤的認知-說它只是去吃不必要的苦,然後在路線上採取很危險的動作,實際上在個人上他是非常負責任--把自己的全部的能力,挑戰原始山脈。一個阿爾卑斯繩隊用好的風範,來探索一條路線,他們即便失敗也無損英名顏面,因為面子是人類的虛偽。假如攀登之前,就排除了所有導致失敗的因素,像這種的挑戰,完全不能算是公平的,對一個小隊伍或是個人來講,自主表示對山尊重,並且對自己誠實。
第三, 快速。(方式)
“此行親臨發現歐洲阿爾卑斯式的攀登方式確實神速,均以兩人為一繩隊,在進行中一直是以登山繩確保下,以連繫及隔時攀登方式進行,似乎不消一會功夫即無見其蹤影…。”
-- RCC 攀岩者俱樂部,陳聯順,1986 歐洲阿爾卑斯山馬特洪恩峰攀登報告。
“…最好先在附近選較簡單的山峰熱身,以適應阿爾卑斯山陡峭暴露的環境。體能要鍛鍊好、繩索操作要熟練,才能如嚮導帶隊12小時登頂來回。”
-- 台大山社,賴明佑 1999 馬特洪恩峰攀登報告。 |
|
| | 左、馬特洪恩峰 Matterhorn 全世界最著名的阿爾卑斯攀登區域之一。每個人一生中都該來朝聖一次。
右、正規歐洲繩隊攀登方式。請注意到中間短繩距以及兩位攀爬者同時進行。此方式能夠讓繩隊在短時間之內、快速越過長距離的技術地形。
2002 兩張照片 ©站長 |
|
在遵守以上的嚴格的道德自律之後,攀爬者會發現在沒有團體的支援,或是在大隊伍裡沒有彈性的時間表的壓力下,小隊伍在路線上,用最少的裝備,最快的時間,可以迅速的上攀。
最聰明的選擇是速戰速決,就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迅速攀上一個山脈,然後快速下來,儘量縮短,自己暴露在山中崢獰的時間,以及避免補給上的問題,這是通常大眾對阿爾卑斯式攀登方式所有的印象,也通常是最正確的,一個小團體,(不見得是一個人,有時候一個人也可以爬大型遠征方式),用最輕巧的裝備,在最安全時間以及方式,上去一個路線,然後迅速地下來。 |
|
| 我從電覽車上來的時後就在觀查這兩位法國人。他們從電覽車出來整理好裝備結繩隊前後不到十分鐘就不見了。請注意他們背的小背包及他們的裝備。出欄杆之後就是冰雪岩混和的地形。右後方,被雲層蓋住山頭的是喬治拉斯北壁。
Aiguille Du Midi 法國白朗峰山脈 2001 ©站長 |
|
"在阿爾卑斯環境裡面,有二種不同的危險,第一是在路線上的危險──天險,像落石,不良岩質,極差的雪況,冰河裂隙,墬落的雪橋,冰雹,冰崖以及雪崩,壞天氣加上大風,大霧,大雷雨等等。再來是攀爬者個人的危險──人險,譬如他的能力以及他的判斷力,對阿爾卑斯冬季來說,每人需要有嚴格的訓練,除了在攀岩跟冰攀上所做的訓練之外,攀爬者必須要納入長距離的肺活力訓練,意思就是說一整天運動量最少在六到八個小時左右……在上路線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天氣狀況,尤其是最近的廿四到四十八小時。"
"極限阿爾卑斯" 1999 作者:馬克,突萊特。 |
|
| | 左、站長高度推薦的技術書籍之一(請參考推薦書單及錄影帶)。
右、在玉山南峰下的碎石坡 1995 ©站長 |
|
在危險的環境裡面,快速就是安全,所以不停下來,一直動,是許多登山家的戰略。你必須要選擇這種技術是否適合你的體型,跟你個人的道德/自律。 你必須先去閱讀消化許多這方面的網站及書籍。才能測試你的心得,開始適應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利用你所學到的足矣,把你覺得不重要的或是沒有用的給丟掉,然後確定你跟你的同伴是玩同樣的一種遊戲。學長們跟資深的夥伴,能夠加快你學習的速度,並且指出你所有的缺點,或者因為他們自己的無知,可以停滯了你的學習,甚至是致你的命。其他要學的,例如繩隊快速行進,如何把裝備精簡到最少,把自己的體能提高,對一般的裝備,一些創意的用法等等。 There is so much to learn。 |
|
| 在我在 Aiguille Du Midi 山頂上待了一早上除了少數滑雪者外我看到下去的每一隊都有結繩隊,最難忘的就是照片中的這一隊。很明顯的最後兩個是新手,在照片中看不出來但左手邊黑暗面是一個一千五百公尺的懸崖,圖面中的新手被整個繩隊所保護。在台灣這年頭幾乎是很難找到任何的''資深''玩家願意結繩隊。
法國白朗峰山脈 2001 ©站長
兩個月之後我也結繩隊下同一條路線去攀爬... |
|
結論
阿爾卑斯攀登對每個登山家有不同的意義,但是通常對每一個人而言,有一種玩命的感覺的感覺,玩不好的話,會有不好的後果。登山家在心裡中,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然後在經過訓練跟準備之後,有能力來完成它。對一個完全訓練好已經準備好的運動家,只有全世界最難的路線能夠提供挑戰,這一型式的爬山方式來自西歐的法國阿爾卑斯山脈,阿爾卑斯本身的字 Alpine 是來源自法文 Alp,它是一種被減除到最簡單的攀爬方式,表示運動家,儘可能地在爬山時用最公平最原始的方式,完全沒有利用多餘的裝備,長期會對環境有影響的圍攻的方式,來克服自己在技術上,體力上,或是甚至在意志力上的不足。對山所提供的自然挑戰而言,他從頭到尾用自主道德完成他的目標,他對山是公平的。 |
|
| 假如你一輩子願意辭去你的工作花幾個月跟十幾萬台幣去爬山的話,不要去挑戰高海拔/低難度的山,站長推薦您去法國的阿爾卑斯山脈爬技術路線。回國之後你的功力將會等於一般參與大型遠征人所擁有的好幾倍。
© Randonee and Alpinism 2001 |
|
阿爾卑斯式攀登對未來台灣的影響,
“我很高興聖母峰終於被爬了,我們現在終於也可以開始認真的攀爬其他路線。”
1953 Eric Shipton 他意思是說英國 Alpine俱樂部前30年對聖母峰登頂的迷戀終於可以結束了,卸下包袱之後,終於可以挑戰一些技術型的路線。
阿爾卑斯式攀登通常是講用輕裝簡捷的方式想辦法到達山頂,而不是用傳統的圍城 siege 的方式,用龐大的組織來送少數人上山頂上。在台灣,只有幾個遠征隊伍曾採取這個方式,譬如 1980 法拉伽莫峰,1983庇古巴特峰,1986馬特洪恩峰,1990 希夏邦馬峰,2001麥肯尼峰 這幾個隊伍,幾乎全部的隊員,在最少外界的協助之下,都參與開路〈最累以及技術上要求最嚴苛的部份〉,架設營地,以及攻頂的部分。對新參與這項運動的國人而言,他們必須要知道,以後他們必須要學這種攀登方式。由財力來看,一個現代隊伍無法像五到十年前那樣子負擔昂貴的登頂費用 (permit),氧氣設備的支出,和顧用大批的雪巴〈除了旅費之外以上三項是佔費用最大的比例〉。這主要跟大環境有關。 |
|
| | 左、(右起) 謝伯宗 張正雄 黃一元 蔡楓彬 楊克明 法拉伽莫峰 1981 勇闖喜瑪拉雅冰雪峰 ©楊克明 著
右、1986 馬特洪恩峰 team ©RCC 攀岩者俱樂部
中華山岳協會 |
|
在八○年代跟早期九○年代時,當台灣經濟還是非常健康的時候,人們對遠征興趣還是高昂,在那時候,為了促使外交以及商業宣傳,政府機構的補助以及私人公司的捐款幾乎都是源源不絕的。假如你去閱讀從民國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舊報章雜誌,幾乎每年都有兩到三個隊伍要計劃出去遠征。似乎每個人都想跳上這個列車,整個氣氛像1920~1950 年代西方國家。每個協會跟俱樂部跟對方較勁誰能夠登上最多八千米的高山。 (但是西方國家也從60年代後轉向技術路線為主,逐漸遠離這種拼山頭的活動。)
當聖母峰終於被國人”征服” 了之後,整個經濟在同時也緩慢下來了,捐款及補助也停止下來。之前有些教練,花大量時間支持大型”軍事化”遠征的隊伍,現在開始失去興趣,轉到別的戰場去,最後是很遺憾的,因為會給大家一個觀念,只有海拔高度才重要。或是你必須要很多錢才可以去爬山,爬完聖母峰後對台灣人而言,"全世界已經沒有山脈可以爬了。我們可以封山了!"。 |
|
| | 左、架設繩索或開路是普遍台灣遠征隊員最弱的部分
右、從1980年末開始 全世界有愈來愈多的商業隊伍帶一般人去爬聖母峰。目前的費用約美金 70,000 (包括氧氣及登頂費用)。這些隊伍已經把之前曾經是複雜的行程改變做公式了,看起來像是百岳行程一樣,只要繳錢就能登頂。 他們忘了講死亡率約7:1(七人中有一人可能重傷或死亡)。 |
|
在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遠征隊,隊員自己出錢,並組織和支援自己的遠征隊。我覺得這是很值得鼓勵的現象。雖然爬的山脈較矮,他們會對他們的行動更加負責任。而不是盲目地跟在一個老師或教練後面,(這個人可能只有比他多幾年土法練鋼的經驗)。攀登的樂趣是攀登,而不是把上噸的裝備,像挑夫一樣,從十個營地來來回回的搬運。然後跟其他隊員 (你多年的好朋友) 玩內鬥遊戲,來爭取一至二個唯一登頂的機會。一個小隊伍也許不會有整體更高的成功率,但是最起碼,隊員知道他們的成功或失敗,是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最後,在大家的一起參與之下,全部的人會得到更多的滿足感。
在財務上,一個小隊只有少數幾個雪巴,來當作支援,對我們大家來講是更經濟的,而不是舊軍事化方式,有十到廿個攀登隊員,加上台幣上千萬預算,(最後可能會浪費掉,或是有無法收拾的爛帳),很多遠征隊員在出發之前個人 花了台幣廿幾萬,然後因為本身缺乏能力,花了三個月,在一個高曠的山峰基地營裡面,等待別人架好繩子後才能開始攀爬。他們所花的金錢和他們所做的活動完全不成對比,就好比如他們每天早上起來,把二張一千塊的台幣鈔票往外丟,然後再回到帳篷裡面睡覺。為甚麼他們第一次出國就要爬八千米的高山?為何不能在國內外爬一些較矮難度較高的山來提升自己的實力所以爾後會有更好的機會? |
|
| 1997 大陸隊在 霞慕尼 (Chamonix)做訓練。別人沒有停止學習 那我們國人呢?站長認為大陸的好手在五到十年之後因為他們地理之便〈上百座六、七千公尺的高山〉跟像前蘇聯的登山學校制度,會培養出一批新人才,挾和上一代的經驗跟這一代的經濟優勢,開始活躍在世界各地舞臺上,身為台灣人站長擔心我們再不抓緊我們已經非常微薄的優勢,以後也不能出錢也派不出30歲以下的人參與開路的話,人家大陸隊以後就不需要找我們合作,難到我們非要有大陸人來台〈我們的後院〉開新的冬攀或5.15A 路線或第一個單人完成中央山脈大縱走大家才會覺醒嗎? |
|
一個更現實的原因,為何你須要去學習阿爾卑斯式攀登的方式,是因為天氣。因地球溫室效應,在國內雪況應該也不會逐漸地變好,有很多的現象顯示會變得更糟糕,所以你必須要更清楚,如何聰明地去攀爬。假如你每次在台灣早上十點鐘才都離開山莊或是帳篷,開始操課或是攀爬的話,你永遠不會得到好的雪況,海外許多阿爾卑斯攀爬者,他們能夠在困難的路線上照樣走,這是因為他們對天氣跟時間上的選擇都是蠻正確的。很多人白天在睡覺,然後日一落的時候會開始攀爬,這對國人來講,是很值得學習的習慣。你在台灣養成晚上 或黎明時起攀爬,因為有更好的雪跟冰的狀況,避免落石以及雪崩的危險,當你在海外的時候,也是這種習慣,我們終於在台灣有個本土的條件,能夠幫助國人。沒有人會爭論,你不能在台灣訓練,一定非要去國外在天山,博格達峰或是紐西蘭才行〈假設你有外語能力〉。阿爾卑斯的攀爬方式,讓你能夠挑戰更困難的路線,技術,而不是補給,是主要的關鍵。 |
|
| 我設立此網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要讓國人知道 台灣有許多技術路線都還沒有人嘗試過 以及有更多新的路線等待國人開發 希望大家能好好利用我對這網站所付出的心血 。
玉山南壁 (164kb!) |
|
當你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之後,你能夠有足夠的機會來反應山能夠砸出來的危險,此攀爬方式需要蠻多種深奧及學術性的資訊,以及有能力去聰明使用它,一個阿爾卑斯登山家應該知道如何去攀岩,冰攀,做天氣預報,評估雪坡的安全程度,怎麼去達到一個山脈,怎麼去下撤,如何去露宿,了解自己的體力,如何去保持營養,如何去討論繩隊的戰術,路線的選擇,以及裝備的使用,研究冬天生活的方式,導航技術等等。你知道愈多,在山脈裡面將會玩得更安全,更有效率。當您跟您朋友或是自己,走在山區裡時,你會覺得你跟山是一體的,而不是一個入侵者,因為你已把你自己,融合成為大地的一部分。 |
|
| 站長很高興 現在不用像早期剛 "出道" 時 一人時常獨攀 (很驚訝能活過這麼多次)。
1997 獨攀玉山南壁 |
|
以上是針對阿爾卑斯的精神以及理論做探討,我在2003文章將會詳細地破解要如何去攀爬一座北壁。
要學習如何去做阿爾卑斯攀登方式,請看技術跟專題。
要查台灣完整的技術冬攀路線,請查 冬攀路線區。
- 陳睿 2001 冬 (04/18/02 最終版) |
作者: smgao 时间: 2005-1-29 22:50
|
这是台湾朋友陈睿针对台湾阿尔卑斯式攀登发展写的一篇稿件,主要是针对阿尔卑斯的精神以及理论做探讨,今后还将推出一系列文章。我对文章的繁体格式做了处理,并对个别不合适地方做了改动。
阿尔卑斯式攀登
“阿尔卑斯式攀登是最能代表登山运动精髓的形式。”
---Reinhold Messner(开发过2000条新阿尔卑斯攀冰和攀岩路线、第一个完成全球14座8000米高峰攀登的人)
准备挑战冰岩混合地形
这篇文章里会给你解释什么是阿尔卑斯式攀登精神,这种攀登方式在欧洲已经盛行百多年了。刚开始在阿尔卑斯山脉,人们因为科学以及军事上的原因,开始探险附近所有的高山,之前因为迷信和其它的神话禁忌不敢进入的区域。
当19世纪末全部的山顶都已被登过了、攀登的黄金时代已快结束时,那时候真正的阿尔卑斯攀登才开始。登山家开始寻找更困难的路线,来达到他们的目标,开始从冰雪坡、岩壁起步,当装备进步了许多的时候再回到冰壁。当技术和心态大跃进之后,登山家开始攀爬以前只敢幻想的路线,任何路线都是有可能成功的。这些人在把他们附近周围的山区全部探险完之后,开始把阿尔卑斯方式带到全世界最高的山脉。在登上每座山顶之后,他们开始寻找不同的路线在同一座山。
除了欧洲之外,其它被纳入阿尔卑斯式攀登区域的,例如像北美的洛矶山脉(Rockies),新西兰南岛的南阿尔卑斯山脉(Southern Alps),安第斯山脉(Andes),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现在在喜玛拉雅都有人来尝试这种运动方式。
在国内只有少数人知道这种登山形式,在同一时期,大部分国人还是只对海拔高度有兴趣而已,很多人只对数字挑战,但并不了解登山后面的意义,6000米爬完就想拼7000米,7000米硬上去后,就算有队员伤亡,还要进军8000米,不管一座山脉只是用走的上去,不管是实际上协作架好绳子之后,你推上升器一路上呼吸瓶装氧气到登顶,只要你达到8000米的梦幻高度,没有人会质疑,山顶到底是在什么代价之下上去的。
到现在,很多国内的老师和教练对阿尔卑斯式攀登还并不是很了解,在表面上他们用一些简单的说明,譬如有关于他们吃得很少或者有人说每人独立攀爬不须结组。但这些都是很肤浅的了解和危险的认知,并没有触破了整个形式的内涵,最重要的部分是以下三项。
第一,公平。 Fair
第二,自主。 Self-Sufficient
第三,快速。 Fast
我们来仔细看一下每一项---公平(风格)。
假如你可以先从珠峰或者K2北壁山顶上用绳索垂降下来,然后在你悠闲的时间里仔细慢慢研究每一个地形特点;烦的时候下撤吃一个西瓜,呼吸一些瓶装氧气,睡个午觉等好天气的时候再推上升器上去。
你挂在绳子上练一下几个动作,跟你的朋友讨论,要如何做某一个 sequence(在8600米悬崖的地方,感觉第一次并不是很顺,我觉得我翻过去时,可能需要呆 (Dyno) 一下)。当天黑的时候,你把食物跟帐篷放在最高点,把你的绳子固定好之后,垂降下来,明天再继续……。
要是这样,对你所要攀登的山是公平吗?但是假如你选对起攀时间,跟你好朋友把你所拥有的一切放在背包里面,用你自己的判断以及能力,对付未知的地形,很有决心能够 flash任何在你中间的技术障碍,“闪” 整条路线一直到山顶上。在下撤时,完全不留下任何垃圾,这种攀登方式是不是展现了充份的决心,在登山道德上更上一层楼?
阿尔卑斯攀登最纯洁的表达方式是对山要公平,一个人/一个结组队用自己最好的能力、判断以及运气,来对付山所拥有的任何障碍。登山家不会在起攀之前,在越过危险,或是高于其能力范围的地方、把固定的营地或是绳子架好,或者运用大批的夏尔巴或协作,来降低挑战。假如用这种方式攀爬的话已不是它最原始的面貌。
请注意到没有人鼓吹一定要去“冲顶”或是“征服” 山顶,对许多阿尔卑斯式专家,他们如何去尝试到达一座山顶的作风,比他们实际上有没有冲顶来得更重要。
第二---自主(道德)。
我们带你进入一个大型登山队伍的一天。
清早,你被夏尔巴协作或是高山向导叫醒“morning tea”,早茶跟早餐都已准备好了,你要做那天的事情可能是做高度适应,你带一个上升器,用这个攀上别人已经架好的路绳,那天最高点的可能是到四、五百米上,当到达下一个高地营之后你开始吃别人所准备的食物,拍拍照片或是测试一下你的氧气器材;入夜之前,你同样直直下去,只要你在晚餐前还没有回去的话,别人就会出来找你了;大本营里有一顿别人已准备好丰盛的晚餐,每二三天的时间你就有个休息日,能够在大本营或是前进营地里好好地把体力恢复过来;你用你身边所带来的笔记型计算机寄email回家,电力是由一个120公斤柴油机器发电机所提供的,由牦牛背上来的。你接受电视访问,说在5500米氧气稀薄,皮肤干裂下,生活是多么辛苦,但是我们中华健儿还是准备要在下礼拜要去冲顶(在别人已把绳子架好之后)。
外国队伍都承认假如没有夏尔巴的帮忙,他们登顶的机会会大幅的减少,但是焦点始终在登顶的客户上。
“快快乐乐地爬山就好了,何必要冲顶? 要真的 '冲顶' 是要带AK-47步枪背着野战背包一路喊杀上去……。” 我们再来看一个阿尔卑斯式二人小队,第一天起攀时候你们迅速上升了700---1000米的冰雪坡混合地形,但是在最后一个很困难的岩壁,有悬崖的地方,被卡住停下来了,你必须要在这里露宿,二人开始拼命在一个五十度的冰坡上砍出一个小台阶,以便你跟你的伙伴可以躺下来,你们二个都已经又冷又累,因为砍台阶需要二到三个小时,全身都湿透了,但是你必须先把你自己固定好,把全部东西都绑下来,甚至连茶杯都绑,确定没有任何东西会滚下去之后,再把一个比巴掌还小的炉头点起来,把雪跟一些脱水食物放在一起来煮,想办法把晚餐解决,你们二个都已严重脱水,然后必须花三个小时时间,把足够的雪变成水,来补充你之前所失去的水分。
在6900米的露宿,你的屁股在这三十公分宽的台阶上,早就已经被冻麻了,瞌睡一阵阵袭来,你跟你伙伴很怕会滚下去,在没有帐篷的保护,只有露宿袋隔绝你跟外面零下20度的空气,你直接呼吸稀薄冰冷的空气到肺里面,然后慢慢地猜想明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不管有没有登顶,在食物和燃料耗完之前,或是假如遇上坏天气进来的话、你们就必须要在二到三天之内下去。但是你内心上觉得平静,因为您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命运是在你手里,你掌握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成功或失败。
以上二种方式跟决心有多少关系。在山脉里面,像在海洋中赛船或是在越过一个沙漠时,在和在其它所举办的地点跟一般的运动不太一样。一位运动攀岩者,一个拳击手,或是一个打球的人,不管他对此运动项目下过多大的决心,一旦他累了,或是已精疲力倦,了无斗志,或是突然之间下个倾盆大雨,或是他有外在因素干扰必要时,他可以跟自己或是跟其它人说:好,现在就停,我不想玩下去了!
但是阿尔卑斯式攀登不是这样的游戏,你不可以在任何时间喊停,就算你已经用尽你的体力,假如你的脚麻痹了,你的头累昏了,你神经紧绷到极限时,假如没有任何方式有办法刺激你再继续走下去的话,就算闪电在你前面打过去,你还是不能坐下来说:啊!不玩了!我要放弃了!就算你爬到山顶,路线还是没有完成,你还是必须要活着下山。
很多人对阿尔卑斯式攀登有错误的认知---说它只是去吃不必要的苦,然后在路在线采取很危险的动作,实际上在个人上他是非常负责任---用自己全部的能力挑战原始山脉。一个阿尔卑斯绳队用好的风范,来探索一条路线,他们即便失败也无损英名颜面,因为面子是人类的虚伪。假如攀登之前,就排除了所有导致失败的因素,像这种的挑战,完全不能算是公平的,对一个小队伍或是个人来讲,自主表示对山尊重,并且对自己诚实。
第三——快速(方式)。
RCC攀岩者俱乐部的陈联顺,在1986马特洪攀登报告中指出: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式的攀登方式确实神速,均以两人结组,在进行中一直是以登山绳确保下,以联系及隔时攀登方式进行,似乎不消一会功夫即无见其踪影…。"
台大山社赖明佑,在1999马特洪峰攀登报告中也强调了快速的重要性。“最好先在附近选较简单的山峰热身,以适应阿尔卑斯山陡峭暴露的环境。体能要锻炼好、绳索操作要熟练,才能如向导带队12小时登顶来回。”
在遵守以上的严格的道德自律之后,攀爬者会发现在没有团体的支持,或是在大队伍里没有弹性的时间表的压力下,小队伍在路在线,用最少的装备,最快的时间,可以迅速的上攀。 最聪明的选择是速战速决,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迅速攀上一个山脉,然后快速下来,尽量缩短,自己暴露在山中狰狞的时间,以及避免补给上的问题,这是通常大众对阿尔卑斯式攀登方式所有的印象,也通常是最正确的,一个小团体,(不见得是一个人,有时候一个人也可以攀登大型远征方式),用最轻巧的装备,在最安全时间以及方式,上去一个路线,然后迅速地下来。
在危险的环境里面,快速就是安全,所以不停下来一直动,是许多登山家的战略。你必须要选择这种技术是否适合你的体型,跟你个人的道德/自律。你必须先去阅读消化许多这方面的网站及书籍。才能测试你的心得,开始适应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利用你所学到的足矣,把你觉得不重要的或是没有用的给丢掉,然后确定你跟你的同伴是玩同样的一种游戏。学长们跟资深的伙伴,能够加快你学习的速度,并且指出你所有的缺点,或者因为他们自己的无知,可以停滞了你的学习,甚至是致你的命。其它要学的例如绳队快速行进,如何把装备精简到最少,把自己的体能提高,对一般的装备,一些创意的用法等等。 There is so much to learn。
阿尔卑斯之于未来中国
阿尔卑斯攀登对每个登山家有不同的意义,但是通常对每一个人而言,有一种玩命的感觉的感觉,玩不好的话,会有不好的后果。登山家在心里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在经过训练跟准备之后,有能力来完成它。对一个完全训练好已经准备好的运动家,只有全世界最难的路线能够提供挑战,这一型式的登山方式来自西欧的法国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本身的“Alpine”是来源自法文Alp,它是一种被减除到最简单的攀爬方式,表示登山者尽可能地在登山时用最公平最原始的方式,完全没有利用多余的装备,长期会对环境有影响的围攻的方式,来克服自己在技术上、体力上或是甚至在意志力上的不足。对山所提供的自然挑战而言,他从头到尾用自主道德完成他的目标,他对山是公平的。
假如你一辈子愿意辞去你的工作花几个月去登山的话,不要去挑战高海拔/低难度的山,我推荐您去法国的阿尔卑斯山脉爬技术路线。回国之后你的功力将会等于一般参与大型登山队所拥有的好几倍。
“我很高兴珠峰终于爬上去了,我们现在终于也可以开始认真的攀爬其它路线。”1953年Eric Shipton就登顶珠峰说英国的Alpine俱乐部前30年对珠峰登顶的迷恋终于可以结束了,卸下包袱之后,终于可以挑战一些技术型的路线。
阿尔卑斯式攀登通常是讲用轻装简捷的方式想办法到达山顶,而不是用传统的集团围攻的方式,用庞大的组织来送少数人上山顶上。在台湾,只有几个远征队伍曾采取这个方式,譬如1980法拉伽莫峰,1983庇古巴特峰,1986马特洪峰,1990希夏邦马峰,2001麦肯尼峰 这几个队伍,几乎全部的队员,在最少外界的协助之下,都参与开路〈最累以及技术上要求最严苛的部份〉,架设营地,以及攻顶的部分。对新参与这项运动的国人而言,他们必须要知道,以后他们必须要学这种攀登方式。由财力来看,一个现代队伍无法像5-10年前那样子负担昂贵的登顶费用 (permit):氧气设备的支出和雇用大批的夏尔巴〈除了行程费用之外以上三项是占费用最大的比例〉。这主要跟大环境有关。
在80年代跟早期90年代时,当台湾经济还是非常健康的时候,人们对远征兴趣还是高昂,在那时候,为了促使外交以及商业宣传,政府机构的补助以及私人公司的捐款几乎都是源源不绝的。假如你去阅读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旧报章杂志,几乎每年都有两到三个队伍要计划出去远征。似乎每个人都想跳上这个列车,整个气氛像1920-1950年代西方国家。每个协会跟俱乐部跟对方较劲谁能够登上最多八千米的高山(但是西方国家也从60年代后转向技术路线为主,逐渐远离这种拼山头的活动)。
当珠峰终于被国人“征服”了之后,整个经济在同时也缓慢下来了,捐款及补助也停止下来。之前有些教练,花大量时间支持大型“军事化”远征的队伍,现在开始失去兴趣,转到别的战场去,最后是很遗憾的,因为会给大家一个观念,只有海拔高度才重要。或是你必须要很多钱才可以去爬山,爬完珠峰后对台湾人而言,“全世界已经没有山脉可以爬了。我们可以封山了!”。
在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的远征队,队员自己出钱,并组织和支持自己的远征队。我觉得这是很值得鼓励的现象。虽然爬的山脉较矮,他们会对他们的行动更加负责任。而不是盲目地跟在一个老师或教练后面,(这个人可能只有比他多几年土法练钢的经验)。攀登的乐趣是攀登,而不是把上吨的装备,像挑夫一样,从十个营地来来回回的搬运。然后跟其它队员 (你多年的好朋友) 玩内斗游戏,来争取一至二个唯一登顶的机会。一个小队伍也许不会有整体更高的成功率,但是最起码,队员知道他们的成功或失败,是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最后,在大家的一起参与之下,全部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满足感。在财务上,一个小队只有少数几个夏尔巴,来当作支持,对我们大家来讲是更经济的,而不是旧军事化方式,有10-20个攀登队员,加上台币上千万预算,(最后可能会浪费掉或是有无法收拾的烂帐),很多远征队员在出发之前个人花了台币20多万,然后因为本身缺乏能力,花了三个月,在一个高旷的山峰基地营里面,等待别人架好绳子后才能开始攀爬。他们所花的金钱和他们所做的活动完全不成对比,就好比如他们每天早上起来,把二张一千块的台币钞票往外丢,然后再回到帐篷里面睡觉。为什么他们第一次出国就要登8000米的高山?为何不能在国内外爬一些较矮难度较高的山来提升自己的实力所以尔后会有更好的机会?
一个更现实的原因,为何你需要去学习阿尔卑斯式攀登的方式,是因为天气。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在国内雪况应该也不会逐渐地变好,有很多的现象显示会变得更糟糕,所以你必须要更清楚,如何聪明地去攀爬。假如你每次在台湾早上十点钟才都离开山庄或是帐篷,开始操课或是攀爬的话,你永远不会得到好的雪况,海外许多阿尔卑斯攀爬者,他们能够在困难的路在线照样走,这是因为他们对天气跟时间上的选择都是蛮正确的。很多人白天在睡觉,然后日一落的时候会开始攀爬,这对国人来讲,是很值得学习的习惯。你在台湾养成晚上或黎明时起攀爬,因为有更好的雪跟冰的状况,避免落石以及雪崩的危险,当你在海外的时候,也是这种习惯,我们终于在台湾有个本土的条件,能够帮助国人。没有人会争论,你不能在台湾训练,一定非要去天山、博格达峰或是新西兰才行〈假设你有外语能力〉。阿尔卑斯的攀爬方式,让你能够挑战更困难的路线,技术,而不是补给,是主要的关键。
当你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之后,你能够有足够的机会来反应山能够砸出来的危险,此攀爬方式需要多种深奥及学术性的信息,以及有能力去聪明使用它,一个阿尔卑斯登山家应该知道如何去攀岩、攀冰、做天气预报、评估雪坡的安全程度、怎么去达到一个山脉、怎么去下撤、如何去露宿、了解自己的体力、如何去保持营养、如何去讨论结组的战术、路线的选择以及装备的使用、研究冬天生活的方式、导航技术等等。你知道愈多,在山脉里面将会玩得更安全,更有效率。当您跟您朋友或是自己,走在山区里时,你会觉得你跟山是一体的,而不是一个入侵者,因为你已把你自己,融合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
作者: 老九 时间: 2005-1-30 09:57
跟smgao的接触只有一两天的时间,而坐在一起闲聊更只有个把小时,但smgao提及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往并不曾涉及过的,包括上面转贴中所提到的阿尔卑斯式等一些专有名词,提到一些他所知道的北京玩登山攀岩的人物,提到了他的一两次攀冰经历,提到了很多人的关于为什么要登山的理解,甚至还提到老树比较适合去玩这些东西,老树曾发表在野人的帖子如何专业云云。
我们都在自己的背包过程中寻找快乐,从这一点上无论是玩穿越或者是其它任何一种爱好,只要是健康的都是无可非议且值得推广的,正如搂主帖子里乔治 雷 马洛里所说:“而追究到低,欢乐是生活的终极目的。我们不为了吃饭和赚钱而活着。我们吃饭和赚钱为了能从生活中得到欢乐。这是生活的涵义和生活的目的。” 不管我们走出去的目的如何,有一样大家是一样的,那就是寻找自己生活的含义和目的。
曾经的,感觉登山很遥远,感觉大刘领着大连的一帮登山迷们冲顶玉珠峰们是件很神圣很高不可攀的事情,因为距离而疏远,所以老树几次跟我提到想去雪山看看,我都难以提起兴趣。我想,这里面还是因为,在大家玩的过程中,在高度在难度在专业程度上,中间少了衔接,少了一种玩的氛围。
从周末的山地休闲到低山丘陵的穿越,然后分支到高原的穿越和低山或室内的攀岩攀冰,再到5000米左右的登山,再到登顶7、8千以上的雪山,在整个爬山形式的金字塔里,我们的基底不够丰厚,我们的腰部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比较靠上的位置上因为有了大刘,才得以能够维系存在。
不知道我上面提到的金字塔结构是否很不科学,毕竟我的所知也极为有限。想说的是,在大连,我们的大环境太弱了,在小爬爬早就腻了以后,在我还不想把登顶某某雪山当作丰富自己个人人生点缀和彰显资本之前,确实很难找到一个群体来融入,很难在新的乐趣吸引和轻松心境中而不是压力中去提高。
真切的期待着大连金字塔结构的形成。让所有爱山乐山的人都能够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让大家都能够从山那里寻到自己生活的含义和目的。
作者: smgao 时间: 2005-1-30 15:05
望此文能再次激起斗志,也以此献给那些为该网站付出的人们,老树,老九等辛苦了.....
有關此網站 - 製作這個網站的酸甜苦辣
從小在美國長大以及在其他國家居住過,我在空餘時間習慣獲得的最新最快的技術以及資訊。在國外資訊的分享以及經驗上的傳播是不停止的,來源是非常豐富。每個人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取得到他們所需要得到的資訊,學習曲線也非常快捷。現代人的成功一定是依照以前人累積的經驗所培養出來的。
無私的資料貢獻及分享,跟一個中央化有系統的資料庫,才是外國的攀爬者的力量來源, 在台灣已經爬了8年山,我不斷地發現很多的技術攀爬者、年輕的或是老,當他們想去找尋新的資訊的時候,重複地被強迫歸零, 他們不斷在同一批舊資料中繞圈子,除非他們有不錯的外語能力。對我來講,已經習慣資訊豐富的環境,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國外登山者的態度是這樣子,”…假如我把我知道的訊息放出去的話,別人一定有這個需求,剛好這一段的資訊是他們找不到的,有需要的。他們也許會寫信回來跟我講,您的資訊正好來彌補我這邊的不足,讓我們來一起研究如何去開發這條路線….“ 沒有任何人覺得他們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他們只覺得他們對他們所熱愛的運動,應該有所貢獻。
而中國人自古以來:祖傳秘方,是不輕易示人的。
早期曾經有王世鼎"蛋頭"的岩形壁路跟其他的像台大陳文翔的台灣登山資料庫,想辦法從一個資料庫的方式去整理台灣所有的技術資訊,一直到最近有陳養正(www.climber.idv.tw),趙子凱(台灣攀岩資料庫),詮峰蔡爸(登山補給站),邱子寰(梅竹岩館),岱蓉(溯溪館),Steven Chen (微岩攀登俱樂部),康明哲(素人攀岩館),昌華(ASE 登山資訊網),等許多人連續這個偉大的工程,想辦法去翻譯以及分享他們所知道的資訊。這是一個非常艱困的工作,很不幸的,我覺得並沒有多少人給他們該有的掌聲與鼓勵。 許多國人的個性不太願意來誠懇地去讚美別人的慈善工作,他們覺得這些人不是在出風頭或是有某一種心機,(也許是商業面,也許是政治),就好比在龍洞許多人(包括職業教練) 都覺得他們應該理所當然來免費使用二齒(吳彥儀), 周俊明 跟其他人打的bolt一樣,他們也許抱著同樣的心態來使用這些資訊,而不是做出自己該有的貢獻。
長期下來,只有攀爬者本身,是真正的受害者。 因為在台灣山岳界假如您想得到這方面的資訊,您必須要跟對某些人,加入對的組織,拜對師父,或者突破神話/心防,才能學習到這些資訊。大家都知道山岳界的一些傳承上的問題,但是只有少數人願意去指導並且培養下一代。 我花時間去追蹤任何願意跟我談他們個人經驗的每個人,我不會跟您抱怨在跟某些人我所花的苦心,來取得這些資訊,或者某些人對我完全不理會者,留一手。我只跟您介紹這些值得認識的人。 (請看接下來的文章 誰是夷州冰岩俠?)我永遠記得我第一次看見牛奶 (RCC)、台大的手繪圖或是資料,在這之前他們所形容的區域對我而言曾經是一個無法讓我摸索的問題,經過他們說明之後,突然之間變成很清楚。我同時欣賞早一輩的像歐陽台生,黃德雄,梁明本,黃一元,還仍能持續地長青下去,利用他們所知,鼓勵新一輩。在這裡我只要求您去珍惜這個網站裡面的內容,用它們來協助您的下一次的攀爬。 您有問題時,這個網站提供您資訊與方向,您只要負責訓練自己,學習如何爬上這些路線。
在高山阿爾卑斯環境所需要的技術,需要很多年的實習,這種機會在台灣,被雪季,入山管制,跟知識缺乏給阻檔了,我希望寫完這個網站時,所有人會得到最大的幫助,省掉許多不必要的時間,也許在廿二歲就知道我在卅二歲才學到的知識,在 1985 年台灣能夠爬 5.10 實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在新的世紀開始,因為知識普及練習場地增加,能爬 5.11 可能已達上百人。儘全力來達到你的理想,留一點好回憶,一些成功的記錄,當您老了,頭髮灰白時,值得回憶的。 我在山岳裡起步得太晚,在24歲才開始健行跟雪攀,在26歲才開始攀岩(但是因為工作多因素,真的到最近這兩年才實際開始),因為我沒有在大學裡面,或是出社會之後開始加入一個俱樂部,我經歷的過程比一般人還要坎坷,寫完這個網站之後,我不希望你跟我一樣,靠自己摸索結尾
當我開始入門技術攀登時,在我有機會能出國進修前,因為我技術不行,我辛苦的想辦法找到一位繩伴,能夠跟我挑戰同一個目標,為了想去爬一條路線,我必須跟在別人屁股後面,看他們的臉色,忍受師徒制。 還好我懂英文,在國外長大,不願意屈服在這方式下,不然我就跟其他新人一樣,不是放棄,就是被受困於這個瓶頸之中,永遠無法去突破,或者除非我自己本身能閉門造冊,去賭我的生命在不確定的技術跟裝備上面。我對我自己發誓,當我比這些少數老手懂多十倍時,假如有一位新手要我去指導他們,我絕對不高傲,我會盡我的全力來協助他們。當你是資深玩家時,永遠不要以為你現在在教的菜鳥將來不會比你更好,當你在教的時候,不要留一手,全力地把你所知道的傳給下一個人。你要是有什麼沒告訴他們的話,他們總有一天會要自己去面對這種危險。
當我開始蒐集這些資訊時,我必須要去追,去拜託很多人,只為了要一小小的情報,或是幾張張照片,因為我堅持這個網站愈精準愈好。我發誓,假如我之後自己有爬這些路線,我會把所有細節對所有有興趣的人全部公開出來。 為了成立 夷州冰岩俠 的第一版,我訪問了許多資深的前輩(很多都非常驚訝,為什麼之前沒有人請教他們,因為他們有許多可用可分享的經驗),我細心聆聽,記下每個有用資訊,來加入這個網站裡面 當我必須要常常跟國家公園的官員打交道,所以我能夠確定在冬季的時候,有入山證,但同時也有幾位嬌滴滴的隊友完全不理會或了解我究竟花了多少苦工來取得這些入山證時,我發誓,有一天,我能夠參與一隊全部都很有決心的隊員,他們不會抱怨準備的過程,並願意花時間來做必要的犧牲及訓練, 而且很明確的要出發爬某一條路線。假如你個人從來不需要為你這隊的行程負責,你永遠不會了解,在台灣去把所有的隊員資料都整理起來,處理過之後去申請入山證,然後希望獲得允許,是有多麼的困難。在最近這三年,在帶隊多次之後,讓我真正了解,隊員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要去認清他的責任,讓領隊伍的工作更簡單,更輕鬆。
假如你用心,假如你願意付出,誰說你必須要當職業的登山家才能爬這些路線呢? In life, failure is nothing, the only 'failure' is not trying your best。 在生命中 挫折根本不算什麼。最可憐的是,你連試都不去試。
朝聖玉山北壁,從24歲開始,我花每一年冬天在玉山,在跑了16 次之後,我對他比我對我家附近更熟悉。從剛開始,我從傳統路線慢慢地誤打誤撞走上去,到最近這幾年,有足夠的能力開始挑戰北壁,我想我只有在三分之二的旅遊裡面,才真的達到我想要的目標,但是我一直都玩得很愉快。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夠盡力而為。盡你全力,去達到你的理想。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經發瘋了,花那麼多的時間跟力量來做一個網站,為一個運動,沒有幾個人會鳥。或花那麼多錢,但是不可能從這個運動賺一毛錢回來,但當我開始訪問許多在這個網站列出來的首攀者以及其他攀爬者時,問他們有關於他們自己的成長經驗,我突然發現,我的經驗不是獨有的,我並不是孤獨的。因為時空地理的關係,我們都錯過了對方,他們在他們的年代跟地點,和我一樣,只為了要去爬一條路線,經歷過他們個人的掙扎/奮鬥,吃過苦,狂練別人認為不重要的技術,被其他的同好給冷落,找不到任何的繩伴,直到工作,生活壓力或國家公園的限制,去強迫他們放棄他們所熱愛的運動 天呀! 難道我們每代都要這樣下去嗎?
我就不相信!
我希望在我之後,我將是這一群好的兄弟/姊妹裡面,最後一個人來忍受這些痛苦,在我之後,我不希望有任何人因為他們不知道道何處去找位繩伴,而苦苦等候,為了取得少數的資訊或不確定的技術,看老鳥的臉色,Let it end with me, let me be the last one。 就到我為止,請讓我當最後一個。
沒有結冰所以只好欺負可憐的樹,幾乎每一個想要學冰攀的台灣山友,都曾經在樹上有練習過,下次你回到雪山裡的黑森林,或是在玉山荖農溪營地附近的樹上看看痕跡的話,你就知道了。
我希望在我之後,沒有人覺得他們快要發瘋了,因為所有人中只有他自己在八月份就開始擔心隔年的二月份會不會下雪? 請讓我當最後一個。 除了入山證之外,我們也提供了給雪岩攀爬者心理上跟精神上的安撫,假如因為雪況或是入山證等的其他原因,沒有辦法去達到他們的目標。 (祝-下-大-雪 祈禱文章在2003年將刊出)。 在我之後,我希望沒有人會在農曆過年時,因為他們之前無法申請到入山證,當聽到北璧有大量積雪時,不甘願被困在家裡,想辦法 x 溜進去國家公園,就到我為止,讓我當最後一個。 在九八年的農曆年,一個人孤獨的在西峰下山屋裡面,淋著冰冷的雨,在未來三天在無人的排雲山莊以及荖濃溪3440營地我將會以自己為伴。
我希望在我之後,沒有人必須在不確定的資訊上賭上他們的生命,或獨攀他們未經過的地形,因為沒有人好意告訴他們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哪裡該走,哪裡不該去。讓我當最後一個。 你敢不敢不穿冰爪和冰斧下這條路線?
在當初我拍這邊每張照片的時候,都是為了希望,假如我出任何的意外,當他們找到我的相機,他們能夠知道我所看到的最後一張影像是什麼。 我每次出發時,並不特意一個人去攀爬,但是因為陸軍跟工作上的關係,我沒有其他選擇。我不希望任何人,同樣經過這種危險的學習方式。
在我之後,我希望沒有其他人會在攀爬北璧的前一晚上,在帳蓬裡嚴重失眠,因為他反覆地掙扎,不確定他手上有的路線資訊是對還是錯,或者他有沒有任何能力可以爬得上去....。
隊友之前答應,會翻過風口在荖濃溪營地跟我會合,但是等三天之後,並沒有出現。在無線電上呼叫不到他們,最後我不再等下去了,決定在隔一天,自己去獨攀四號溝。在凌晨三點鐘,我還醒著….不斷地猶豫,我有那個實力上去嗎?
If there is a mountain god, willing to bless all climbers, willing to listen to my prayers, 假如有山神,願意保佑所有的攀登者,能讓我去跟他祈禱的話,拜託拜託,就到我為止,讓我當最後一個。 Let me be the last one.
新來的人,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滑鼠上點一下,來參觀這個網站,就能夠避免我跟在這網站的其他前輩,當初必須要去忍受的漫長學習過程曲線,他們只要好好的利用別人已打的基礎,專心花時間來加強自己的技術,累積經驗,並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當我剛開始寫 夷州冰岩俠 時, 我對網站設計毫無概念,我並沒有把握能否收集到許多關鍵資訊,或我是否有能力能夠寫出很多技術文章,來介紹這個運動。我並且清楚知道在我付出那麼多心血之後,最後有可能不會有超過一百人來瞄這個網站。 我並不在乎或因此而灰心,因為我只有一個期許 -- 提高整個台灣的技術攀登能力,並推廣所有人來加入這個高度挑戰的運動。假如只要有一位陌生人,一組年青的繩隊、因為看到這個網站、像我一樣,瘋狂地愛上台灣的山,並在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及快樂,能夠平安地從事一個技術攀爬,一個遠征、挑戰他自己,達到自己的巔峰,把所有他學到的知識,傳給之後來的人,所以我們台灣人一代比一代強,並像我在出國時、以自己為一個台灣攀爬者 (Taiwan climber) 為傲….。
…那麼,我會覺得我已經達到我的工作,盡到我的責任、並對我愛的運動,有所貢獻。
夷州冰岩俠 真正的宗旨
"我希望你爬得比我高,比我快,比我難,這樣做這個網站才值得。站長幫你加油!"
陳睿 2002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884221.987360.cn/)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