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户外食品及营养] [转帖]登山粮食 [打印本页]

作者: 高三师    时间: 2005-8-11 12:00     标题: [转帖]登山粮食

登山粮食 应具备的条件为-体积小,重量轻,保存容易,营养高(亦即高热量,高蛋白),容易消化,味道好,易于烹调,但以上条件,并不是全部都能顾及,因此在出发前应有完善的计划与准备。 量的控制- 选择食物,首先要考虑的是「量」的预算,必须尽量精确地计算出当次行程中所需的食物份量,及每人每天所需的热量,以两者为基础,再考虑菜式的搭配及重量的控制。 食物的准备- 食物采买回来后,应先作些准备,如肉类,最好先卤过、沥干,再依食用一次所需的份量个别包装起来,如此不但易于食用,也易于保存。蔬菜类可选用水份较少者,如高丽菜、大白菜、青椒、胡萝卜、四季豆等较不易腐坏之蔬菜,出发前先放在阴凉处,用白报纸包起来吸收水份,或以电扇、冷气吹干,约可保存一个星期以上,另外,香菇、金针、木耳、高丽菜干等干货,质轻,可久藏,并富含纤维,是不错的登山食品。 最好在一星期内吃完的蔬菜-高丽菜、大白菜、大西红柿、青椒、胡萝卜、大蒜。可放两周以内的蔬菜-洋葱、四季豆、马铃薯、芋头、牛蒡、蒜头、辣椒。 脱水米的制作- 1. 先将米煮熟,所用之水可比平常煮饭时略少半杯,煮出来的饭会比较干硬。 2. 饭煮熟之后,打开锅盖,轻轻地将饭略翻一下,使水气散出。 3. 待饭放冷后,轻轻地将米粒打散(有些不易打散的米粒,可在干燥的过程中,由于黏性降低,而较易分开,所以不要勉强将米粒分开,以免米粒碎掉),放入冰箱,冰1~2天(不要密封,最好放在上层)。 4. 冰1~2天后取出,若晴天,可将饭放至阳光下曝晒,加速水分的散失,约每隔2小时翻一次,或以冷气或电扇吹拂(干燥效果:阳光>冷气>电扇)。 5. 晚上仍放入冰箱,继续脱水。 6. 待米饭的重量与原来的生米相等,且外观也差不多时,即完成脱水米的制造。 7. 以一餐所需的量为单位,分袋包装,并放入冰箱中保存,待要上山时再取出(但要注意保存过程中,慎防水分渗入)。 ※注意事项: 生米的淀粉结构为β结构,不易为人体消化利用,但若与水加热至摄氏 60度左右,则其淀粉结构会转换成人体能消化吸收的α结构,如果就这样放着,则又会变回β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作用」。「老化作用」通常发生米粒含水分30%~40%时,或低温下。若水分低于15%,则「老化作用」会停止,因此在制作脱水米时,不可在水分含量高时,将饭置于太低的温度中(如冰箱的冷冻库或直接放在冷气出风口前),以免变成无法利用的β米。 食物的烹调- 饭类: 在高山上,饭不易煮熟,除了米与水的比例为1:1.5外,在煮饭时,可以在锅盖上加放石头,以增加压力。在冒烟后大火转小火煮5~10分钟,直到没有烟为止,亦可以直接打开锅盖试吃,看情况,再看是否要加水。 面类: 一般面条,在水开后,以放射状放入面条后再搅拌,较不易黏结,若有煮糊的倾向,可分数次加入冷水。通心面,需要花较多时间,才会煮熟,在煮的过程中,要时常加入冷水,最好加些盐,较易煮熟。 蔬菜类: 一般叶菜类,可在略炒过后,加入水许水,盖上锅盖闷烧数分钟,即可,若为根茎类蔬菜,最好先切成小丁,较易煮熟。 汤类: 康宝浓汤很好用,尤其是现在推出的产品,冷热水皆可煮,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一直搅拌,如果不想喝康宝,也可以在沸水中加入鸡汤块,再放入香菇、金针,味道十分鲜美,紫菜汤也不错,都是质轻、携带方便,又好喝的汤。 水果: 容易携带保存的水果,如苹果、柳丁、奇异果、梨子、菠萝,可先将果蒂剪短,用工作手套包好,一般都不会压坏,约可保存一星期。 关于三粮- 紧急粮: 一般可用泡面、姜母茶(老姜加红糖)等,能在紧急扎营时,迅速补充热量,或去寒气,治感冒。 预备粮: 可用口粮、泡面、软糖、果汁牛奶或快餐包。 行动粮: 可随时取用的补充粮,如糖果、饼干、巧克力、羊羹、小糕饼等,最好是单片包装,以防止潮湿
作者: Jacky    时间: 2005-8-11 15:54

哈哈,太好了,以后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制订食谱了.
作者: 梭斐鱼    时间: 2005-8-11 22:31

是啊,户外食品需要不断摸索,找出最优化的。粉蓝你的大峰食品好像少了点蔬菜和纤维。炸花生米比较不错,比较容易存放。
作者: 老九    时间: 2005-8-11 23:30

我们的营养师呢?需要认真学习此帖,及时制定菜谱,以待大家审查。


作者: 高三师    时间: 2005-8-12 08:06

是啊,户外食品需要不断摸索,找出最优化的。粉蓝你的大峰食品好像少了点蔬菜和纤维。炸花生米比较不错,比较容易存放。

是啊,所以还得更新阿,还有6个星期,等再想想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884221.987360.cn/) Powered by Discuz! 7.2